成本10亿亏9亿 亏损几个亿
这些年,听说过电影炒冷饭,但第一次听说还有回锅肉的。
在《南京照相馆》票房一路高升的时候,有一些网友的吐槽冒着酸味儿——
“《南京照相馆》票房这么高,就是沾了主旋律题材的便宜!”
而底下的评论简直是杀人诛心:
拍主旋律就能挣钱?那《蛟龙行动》亏的钱你补吗?
是的,谁说拍主旋律就能挣钱?
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摆在面前。
作为博纳影业的重磅出品,《蛟龙行动》曾在今年的春节档上映。
本来是春节档唯一的动作片,结果在《唐探1900》和《哪吒2》的夹击下连口汤都没喝上,最终竟然灰溜溜逃走。
而到最近,这部电影竟然回来了,且还不是撤档重新上映,反而是以“特别版”的方式重新上映。
说是改了改剪辑,改了改画面,改了改叙事节奏,就叫《蛟龙行动》特别版了。
好家伙,感觉就像是小学生做手工作业,折腾了半天最后不及格,拿回去捣鼓几下就说着就是刚做的——
这不是糊弄人吗?
第一次听说电影还有回锅肉的,成绩不好回家改改接着上?
博纳影业算是在世界影史上单独开了一页,创新性开辟了“回锅肉”玩法。
如果以后这种“缝缝补补又上映”的电影越来越多,那电影院岂不是成了转转回收?
(没有打广告)
当然了,博纳此举也是被逼无奈,因为《蛟龙行动》的失败可以说是史诗级的。
一部小成本电影没人看就罢了认栽,可《蛟龙行动》却是博纳的呕心沥血之作,几乎是掏空了家底,却只换来了几个钢镚,搁谁谁都要着急。
10亿成本,4亿票房,巨亏9亿创纪录
要说主旋律,博纳影业肯定是行业龙头。
张涵予的《中国机长》《中国医生》,明星大集结的《长津湖》《水门桥》等等,不只是赚了个盆满钵满,甚至是年度票房榜前几的级别,数钱都数不过来。
而《蛟龙行动》又是林超贤“行动三部曲”的最终章。
此前《红海行动》和《湄公河行动》都拿到了非常亮眼的成绩,加起来不到50亿的票房,口碑也非常好,直到今天仍然还有影响力。
又是大IP续作,又是博纳擅长的主旋律,《蛟龙行动》自立项起就是妥妥的S+级别项目。
博纳豪掷千金,投资给了多少?
10亿人民币!
毕竟此前成绩太好,可以说基本没输过,那这部电影又自带光环,肯定值得下注。
拍摄期间,博纳的老总于冬还因为资金周转原因,找到韩寒的亭东影业借款了7000万,家底都空了还要坚持拍摄《蛟龙行动》。
结果,这部成本10亿的超级大制作,在春节档却栽了个大跟头。
先是预售就被同期电影吊打,根本没有任何喘息机会,到正式上映后直接被甩到尾灯都看不到。
眼看成绩越来越差,于冬还在朋友圈发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长文。
大概意思就是《蛟龙行动》口碑差、票房差,是因为这部电影被黑了,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。
而结尾,于冬给出了八个大字——
《蛟龙行动》,绝不撤档!
结果在2月14号,也就是《蛟龙行动》上映的第17天——
哥们撤档了!
挥一挥手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
而《蛟龙行动》票房最后定格在3.9亿左右,票房分成1.3亿。
这个成绩要是给一般的小成本还行,但《蛟龙行动》的成本可是有10亿,也就是说这1.3亿到手里还要亏损8.7亿,四舍五入就是9亿啊。
投入10亿,亏9亿,这买卖谁受得了?
成本10亿,林超贤导演,黄轩、于适、段奕宏、王俊凯主演,《蛟龙行动》为啥结局这么惨呢?
其实早在宣发期,《蛟龙行动》就已经开始翻车了。
电影的翻车宣发主要有两点——
第一个,是电影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一条视频,内容大概是张涵予等国内演员在阅读剧本时,还要背着外国演员,当他们走近时就要迅速把剧本收回。
而理由是,剧本里有关于中国潜艇的机密内容。
估计片方是想玩玩故弄玄虚,让观众对电影产生“高大上”的心理,但是一细想就觉得不对:
既然电影内容涉及机密,那你上映了不是让全球都看到了吗?
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秃顶的中年人喝醉酒后在胡吹国际局势,这自相矛盾的逻辑,直接让电影变成了自吹自擂,形象一落千丈。
很多人直接表示:
为了国家机密,我选择不去看了。
而《蛟龙行动》票房大败后,更是有媒体评价:
恭喜《蛟龙行动》守住了国家机密。
你瞅瞅有多损。
第二方面,是因为电影中的女演员蒋璐霞。
蒋璐霞曾经是《红海行动》的主要演员,在电影中的表现非常亮眼。
这次回归《蛟龙行动》,她也是片中唯一的女性主演。
前期宣发中,关于蒋璐霞的视频几乎是自成一派,以蒋璐霞为载体,疯狂宣传女性力量。
而视频点赞量比其他高出很多,显然观众对蒋璐霞很期待。
结果正片中蒋璐霞的戏份屈指可数,几乎是忽略不计,只闻其声不见其人,直到最后下线时才有几个镜头。
宣传量与正片形成巨大反差,“诈骗”之说就止不住了。
其次,电影本身的质量也是一塌糊涂。
《蛟龙行动》不只是票房垫底,口碑也是垫底。
正如于冬所说,评分网站上几乎都是差评,而最终的分数锁在6.2分左右,这还是没多少人看过的情况下。
电影完全放弃了叙事,混淆了科幻片与战争片的概念,两拨人马开场就打,但不知道为啥而打,他们究竟要干什么。
最离谱的是一场戏,潜艇遭受重创,眼看就要全员葬身海底。
当所有人将目光聚向船长时,张涵予扮演的船长从兜里缓缓掏出了一把口琴,当着所有人的面儿竟然吹了起来——
不er,这是搞什么行为艺术?
后来张涵予还专门针对这个情节回应,不过越回应油腻味儿就越重,片方的公关一塌糊涂。
整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是20年前的主旋律质感。
角色刻板,空喊口号,仿佛一句“团结光荣”就能打败一切帝国主义。
简直把人看的外焦里嫩。
10亿大片回炉重造,再改档期,能否挽回损失?
作为一部已经上映过,且口碑释出的电影,《蛟龙行动》的临时撤档、修改、再上映,
说白了就是亡羊补牢。
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更何况这才过了半年时间,不可能对你一部刚刚口碑扑街的电影就完全忘记,当成新片看。
而博纳此举,无非就是“真肉疼”了。
毕竟10亿的投资只回来这么一点,就算是打破行业规范,来一招“回锅肉”也要硬着头皮试一试,能减少一点损失也值得。
当然,《蛟龙行动》特别版与普通版还是有不一样的。
毕竟顶着巨大的舆论选择撤档,修改,把老脸都卖了,自然要改到满意才行。
从技术上来看,电影升级到了48帧高帧率,叙事上重新剪辑调整叙事节奏,不出意外的话,应该是把“吹口琴”这一段尬演删除了。
如果再能多剪回来蒋璐霞的一些戏份,那《蛟龙行动》应该能找补回来不少。
再者,这一次的档期是8月30号,相较于藏龙卧虎的春节档,这个档期竞争压力很小。
此前能排的上号的就只有曹保平的《脱缰者也》,虽然是大导演,但却是低成本的犯罪故事片,和《蛟龙行动》不犯冲。
而之后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都没什么大IP上映,一直到9月18号,众望所归的《731》才会上,也就是说,从8月30日这一天开始算,《蛟龙行动》有将近一个月的空档期。
如果这一次质量达标,把能改的都改了,那凭借10亿成本的大体量,也能引来不少人观看电影。
最后
10亿成本的《蛟龙行动》上映后就哑火,相较之下,低投资、高叙事的《南京照相馆》在今天能够爆火,也足以证明一件事:
当下的观众早就对所谓的“大制作”、“大场面”祛魅了。
比起空无一物的特效大场面,更能吸引观众的是引人入胜的剧情,复杂立体的角色以及走出影院依然能够进一步探讨的电影主题。
文本比视觉效果更重要,这也是《东极岛》失败的原因。
主旋律并不是烂片的遮羞布,如今能拿到高票房的,反而都是精彩的文本支撑起了整部电影。
或许在以后《长津湖》这种堆明星、堆场面的战争片将成为过去。
观众想看的,并不是资本有多少钱,而是创作者有多用心。
——全文完。